赵明Match经:“踏着前人坚实的脚印,我们都能成功”

发布时间:2013-09-03 11:33
作者:赵明
来源:http://baigemed.com/usmle-exp/match/12181/

2013年3月11日,这将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夜里12点,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等待match结果的到来。焦虑、兴奋、期待、感恩……所有的心绪一齐涌上心头,但我心底却一直坚定地相信,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5年的辛勤耕耘一定会有回报。5年来,跟随BUG和百歌医学,我踏着前人成功的脚印,一步步走到今天,无论考试、申请还是面试,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站在我的身后,时刻鼓励我,给我出谋划策。应该说,我能够成功match上,是整个BUG和百歌医学团队和所有帮助、关心过我的人共同的成果,在这里,先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先列出一下我学医、考试和参加match的重要事件时间轴,为广大考U的战友们规划道路做一点参考:

-------------------------------------------------------------------------------------------------------------------

2004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专业8年制学习

2008年11月:初次得知USMLE考试,加入BUG Step1临考讨论组参与讨论学习,并开始准备Step1考试

2010年3月:进入北大医院内科住院医轮转,同时继续准备Step1考试

2010年7月:获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位证

2011年9月:开始联系美国临床实习

2011年11月29日:参加Step1考试,得分231

2012年1月:赴美参加Kaplan CS 5天班培训课程

2012年2月~3月:美国临床实习

2012年3月19日:在洛杉矶参加Step2 CS考试(详见:《USMLE Step 2 CS 考经(洛杉矶考点) By 赵明http://www.baigemed.com/blog/usmle-exp_step2cs_118795_31408.html

2012年4月:回国继续内科轮转,准备毕业课题及答辩,同时申请ECFMG学位认证(本科)

2012年5月:完成毕业课题及答辩,开始着手准备Step2 CK考试

2012年7月:获得北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证

2012年7月24日:参加Step2 CK考试,得分245

2012年8月:开始准备match申请相关文书工作,查询program,报名Step3考试,同时备考Step3

2012年9月6日:ECFMG学位认证通过,获得ECFMG Certificate

2012年9月15日:提交所有match相关文书,并申请program

2012年9月~10月:接收、安排面试,继续备考Step3

2012年10月28日:共获得14家医院面试,赴美

2012年11月6日:参加Step3考试,得分212

2012年11月9日:开始第一家医院面试

2013年1月18日:完成最后一家医院面试,离开美国

2013年3月11日:得知match成功

2013年3月16日:Match to Unity Hospital, Rochester, NY

----------------------------------------------------------------------------------

正像挚友胡向欣去年match成功后的感想一样(详见他的Match经《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我在参与了整个match过程后最大的感想也是:"Match的确是这样,有规律可循的!"对于新一代CMG来说,几大必备的硬件:毕业5年以内、USMLE高分、CS一次过、美国实习经历+推荐信,再配合上精心准备的申请文书以及合理足量的申请program,拿到10+面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至于面试,虽然不同医院的面试形形色色,但形势上均大同小异,面试时所谈问题也是有规律和技巧可循,只要经过良好的训练,任何人都是可以应对的。

当走完match的道路回头再看时,明显的发现,USMLE一系列的考试,在整个过程中是最简单但却是最关键的步骤了。

说它简单,因为它是整个过程里为数不多的能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准确把握的东西,只要严格按照路标系统(屌丝小编注:《中国USMLE Step1 复习考试路标系统v 2.6》),踏实的前行,考出高分并不是难事;说它关键,是因为作为IMG,各国医学院的GPA衡量标准不同,USMLE分数就成了IMG能力和知识最为重要的衡量尺度,这也就使得像我这样在校期间GPA才2.7的学渣得以有出头之日^_^。我的USMLE成绩并不算高,参加面试时,每次听到印巴或中东的IMG骄傲地报出270+的高分时,心里都会顿感压力山大,所幸我的分数也并没有低到对match产生影响。而近一两年,在BUG和百歌医学的引领下,新CMG们也在不断刷新着国内USMLE的高分记录,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在美国见到我天朝的新CMG们仰首挺胸的报出高分了。关于我的备考经历,请详见我的Step1, CK和CS考经。

Match申请文书的准备,我认为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了!如果说分数、实习、推荐信这些是实打实的硬件,那么申请文书就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它会把你所有的优势集中整合,并呈现出来。如果申请文书没有准备好,就好比一台八核i7处理器的高配电脑,却装了一个win 95的操作系统一样不给力。内科的program每年都会收到3000-4000份申请材料,即使用分数和CS等指标过滤之后,也仍然能剩下上百名优秀的申请者待选,如何能让自己的申请材料脱颖而出,被选中面试,就要看这简短的几张申请文书了。

申请文书主要包含简历和PS (Personal Statement)两部分。简历通过ERAS的网上表格填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经历一栏,什么科研经历、社会实践、社团骨干、学生干部……总之一切你觉得能拿出手包装你自己的东西,都通过这一栏集中展现,这也是各个program在选人的时候最为关注的一个部分。其中当属科研经历最为关键,我博士毕业所做的课题研究就曾在面试时被多次问及。凡是写在简历里的东西,都可能成为面试时被问到的内容,所以也要合理包装,切忌吹嘘!面试官们可都是久经考验的面试老手哦~ 如果说简历是通过各项条条框框来展现你自己,那么PS就像是一部跃然纸上的动画小电影,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match顾问胡向欣,当我文思枯竭,不知该怎样下笔写自己的PS的时候,是他帮我指点迷津,建议我通过讲述一个自己诊治过的病例展开故事,用病情进展抓住人心,最后通过诊治的经过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这种以故事为基础的文章,最符合美国人的阅读审美习惯,切忌不要空谈自己的优点、理想、美国梦什么的……

撒大网,多捞鱼,所谓“海申”,这是我申请program的原则。我没有李嘉华那样傲人的USMLE分数,坚实的PhD科研经历,和对形势环境敏锐的洞察判断力;我也没有王维嘉那样丰富的实习经历,各种大佬给力的推荐信,和雄厚的人脉基础。可以说,该有的硬件我都有,可每项都不强。因此,“海申”就成为我最好的选择。我最终一共申请了236个program,只要支持我签证的program,我基本都申请到了。虽然这花费了不菲的一笔银子,但转过头来想想,一路走来,艰辛万苦,好不容易走到今天,如果多花些钱就能多一些机会,那何乐而不为呢?就像一句著名的话所说:只要拿钱能解决的事儿,其实都不是事儿

就这样,在拥有了所有必备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之后,我收获了14家医院的面试。乘着山迪飓风的淫威,我落地在了美国纽约的肯尼迪国际机场,我也就此成为了BUG第一个在国内医学院毕业后当年即赴美参加match面试的人。休整了一周,调整好时差,考完了Step3,随着第一家医院面试的到来,我的面试季就这样正式拉开了帷幕。

想规划好14个面试,安全顺利地奔走在美国各个不同的城市,对于我这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人来说,绝非易事。这要再次感谢我的顾问胡向欣!老胡在美国已经生活了两年,且天生具有一种旅行家的天赋,他可以帮你把出行安排得井井有条(屌丝小编注:这个就是在李旸的CS考经里面提到过【BUG行程无忧指南】《USMLE Step2 CS考经(洛杉矶考点)by 李旸 》),吃喝玩乐一应俱全,还不耽误正事儿^_^ 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我早在面试季开始之前,就已经顺利地安排好了所有面试的行程。

在面试开始之前,充分的准备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小到怎样进门,如何握手;大到言谈举止,语音语调,都需要有参加过match面试的人亲自辅导,做到心中有数。面试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场面试往往也就是20分钟左右,如何能在20分钟里,充分地展现出你的魅力和优势,甚至把握面试的话题,让你领着面试官走,而不是让面试官来审问你,这些都是有丰富的技巧,且需要大量的训练的。在面试季开始之前,我的顾问胡向欣陪我模拟了三次面试。从第一次模拟时结结巴巴,有些问题甚至被问得哑口无言,到最后一次模拟时已能谈笑风生,轻松应对,整个过程提升的速度和幅度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当我去康州的Norwalk hospital参加自己的第一场面试时,我更加惊讶的发现,和PD的整个面试过程,完全和我们之前模拟的情景一模一样,所有被问到的问题在之前的模拟训练时都有练习,我和PD谈笑风生,气氛相当和谐,PD甚至还说和我交谈觉得我不像是刚来美国,反倒像已经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的人!我也甚至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并不是在面试第一家医院,而是已经面试到了第三家甚至第四家。要知道,对于IMG来说,每一场面试都是至关重要的宝贵机会,任何一场面试都不容有失,不能搞砸。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在第一场面试时就能如此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多亏了胡向欣的帮助和训练!但我也感受到,作为开路先锋的他,去年在独自准备match的时候,经历了多大的挑战!

在面试的准备阶段,还应对面试常见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反复练习,做到脱口而出,最好能效仿CS考试那样,建立一套常见问题的应对模板,在面试时就可以灵活地加以套用。举个例子,面试时最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Why did you choose our program?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应答模板是:When I was searching on your program’s websit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your program’s XXX, XXX and XXX.  And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your fabulous program could certainly provide the best medical as well as research training to all of your residences during the three years, and of course, make them ready and confident to face various kinds of medical conditions.  这里的三个XXX,指的就是每家医院所独有的优点,比如有的医院以丰富的病种和充足的诊疗量著称,有的医院以和知名大学的附属关系为特点,而有的医院则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类似这样的面试问题应对模板还有很多,围绕不同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模板展开。对于没有在美国长期生活经历的人来说,这样的模板可谓至关重要,熟练地掌握并驾驭好这些问题模板,可以在面试时保证不会冷场,不会暴露出语言的问题,如果口语语音再好一点的话,甚至会给人一种native speaker的错觉。

关于各种program信息的获得,就需要在面试前仔细阅读program的网站,努力去发现每个program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此外,面试当天PD的presentation也是了解每个医院很好的途径。Match其实就是一个双方互相兜售自己的过程,我们在向医院宣传自己的同时,医院也在努力向我们宣传她自己,以期能收到最好的毕业生。努力去捕捉发现医院的闪光点,在面试的时候合理自然的加以赞赏,是展现你对这家医院的喜爱和诚意的绝好时机,也会给面试官留下一种细心、缜密的印象。

此外,如果能够提前知道面试官的名字,最好能在网上检索一下这名面试官的相关信息,例如是哪国人,毕业医学院,工作经历,所学专业,甚至个人爱好等,以便投其所好,便于拉近关系。别忘了,面试官可也都是活生生的人啊!我在大西洋城的一家医院面试时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我提前一天检索了PD的名字,发现这名PD是个风湿科医生,而我在北医所选的专业和毕业课题也正好是风湿科,我立刻判断出第二天的面试时她肯定会问我关于我的课题和实验的内容,于是提前一天我做足了功课,把我的课题又仔细重温了一遍。进一步搜索,我又发现,这个PD还是个养狗爱好者,她所养的牧羊犬曾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奖。哈哈!再次正中下怀,因为我也正好是一个酷爱狗的人!第二天面试,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对我的课题非常感兴趣。在我简练而清晰地叙述了我的实验之后,她的脸上已经洋溢出满意的微笑。当她又问我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时,我立刻答曰:I love dogs! I spend a lot of time playing with my dog and train him. 听到这些,PD的眼神再次绽放出兴奋和喜悦,于是,接下来的10多分钟里,我们全都在畅谈怎么养狗和训狗……面试结束后,PD发给我一封非常热情洋溢的邮件,表示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和我一起工作,这可以说是我整个面试季当中收到的最为strong的feedback了。

面试结束之后,一定要记得给面试官和科密发一封thank you letter,以表达对面试的谢意和对program的喜爱。美国人很看重这些礼数上的事情。我甚至听说有些program会用面试之后是否写了tank you letter来作为最后衡量筛选的标准之一。

最后,再次感谢我的家人5年来对我的坚定支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老婆陪我一路走来所给予的鼓励和莫大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关心过我的人!

相信自己,坚定信念,踏着前人坚实的脚印,我们都能成功!

by 赵明

————————————————————————————————————————-

屌丝小编注:赵明、胡向欣、王维嘉、李嘉华、张媛等等match达人的经验,将都汇集在【USMLE Step1 Review 2013 秋季精讲(上海)】里面的“美国住院医师面对面”栏目里了

百歌医学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络baige.contact@bug-online.org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