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 239 出分后考经(by 裴蕾)- 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Step1 239分

发布时间:2014-07-23 22:23
来源:http://ws11988971.faisco.cn/nd.jsp?id=56

原文(2014年7月23日)出自百歌医学官网:http://baigemed.com/usmle-exp/step-1/20866/

百歌医学#USMLE考经#,小编注:根据最新《USMLE Step1 考经可信度分级标准http://bug-online.org/usmle-exp/step-1/11006/,这篇考经rating为:4/5星考经

评分细节:


姓名
提供的完整成绩单上“姓名”、“考试日期”、“成绩”以及“performance页”是否相符?
出分前考经
第三方组织证明
出分后考经
总评分
评分相符4/5
备注魏丹萌考试时间:2013年11月4日

成绩:239

BUG百歌医学顾问公邮系统

根据BUGSUGGZUGCUGSZUGJUGCSUGSYUGHUGZUGTUG等全国知名讨论组考经的一贯统一风格,分为出分前考经和出分后考经。作者没有提供出分前考经。

Step1 239 出分后考经(by 裴蕾)- 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Step1 239分Step1 考经USMLE_美国执业医|百歌医学_中国_USMLE讨论组|考试_考经_培训_课程|BUG|SUG|GZUG 1

今天早上三点就醒了,看来还是很焦虑,因为知道早上9点分数就要出来了。醒了之后就发神经不停的刷ECFMG的网站,结果分数当然不在上面。怕吵醒在一旁熟睡的美人赵越,便倒头强迫自己继续睡。结果6点又醒了,实在是睡不着,就醒来洗澡,上网,购物。女人发泄焦虑的方式有很多种,我用的就是那种最残忍的方式:花钱。于是就这样漫无目的的刷网站看deals,其间继续犯神经刷ECFMG,总觉得这分数是不是会早点来。

磨蹭到了8:30,这时手机响了,email来了,ECFMG的“Your score is available right now”,战战兢兢打开EMAIL, 打开分数一看,PASS, 239. 没惊喜也没惊吓,更多的是沮丧和失落。

想来想去,我该好好总结一下我的USMLE之路了,我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但某些方面也希望可以对于我们三无(无名校title,无学霸光环,无沉鱼落雁之貌)的草根女青年起到那么一点点励志作用。

其实用两个字概括最恰当,那就是:“漫长”!

我开始学USMLE是5年前了,5年前!大家是不是要大跌眼镜了!尼玛学了五年你还考成这样!别急,听我细细道来,我的经历可能成为读者您的前车之鉴。

第一阶段: 2008-2010年 加入BUG,扫盲知识点,完成kaplan QBANK。

我从上大一那一天起就想到毕业之后一定要出国,那个时候一直都处于打听消息的阶段。而且那个时候国内的医学院很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相当闭塞,所以那时候我唯一打听到的消息就是:

  1. 中国医学院的学历在美国不承认。

  2. 中国医学院的学生出国之后只能做基础。

基本就这两点,没别的了,直到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误打误撞遇到了我的师兄朱三太子(当时是麻烦他帮我换吉他琴弦)。边换琴弦的时候没事做就边聊天,突然就聊到了未来的打算。我跟他说我想毕业之后出国,但又不想做基础,觉得很绝望,都不想继续读下去了。他马上跟我聊到了USMLE,聊到了他现在在北京的一个学习小组跟一些牛人一起学USMLE,我当时一下子觉得眼前的师兄在我面前形象高大了起来,马上跟他申请可不可以也加入这个小组。

现在我都还依稀记得我第一次去BUG的讨论小组,那时候李嘉华已经考出258的成绩一段时间了,真赶上他第一次回来帮后面的小朋友们review FA。李旸是当时的组长,他问我复习的什么样了,我脸红的告诉他我什么都还没学,病理都还没学呢。没想到他半开玩笑的说:“哈哈,要的就是这种状态!”。结果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起,纯粹的从零开始学习。

那个时候我刚考完GRE,我本以为考完那个变态考试,美国字应该没几个不认识的,结果不然,一开始看USMLE几乎是没几个单词认识,因为医学英语等于是重新学了一门外语。那个时候叫一个沮丧啊,学习进度不用说了,在小组里面完全就是垫底的。但是我特别感谢当时的组员,比如张媛啊,李旸啊等等,他们虽然知识比我要好很多,但是并不嫌弃我什么都不知道,一直都很鼓励我。所以在组里的前1-2年,我基本是通过看书和做KAPLAN的题库过了自己的扫盲期(起初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伟大的路标系统呢),同时我也在李旸考了250分之后,正式接任了BUG第二任组长的重任。那个“继发组长无250+”的魔咒,似乎就盘旋在我头上了!

这件事当时也是对我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当时是组里学习最差,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怎么可以去组织一个这么强的团体呢?不过好在当时的成员都性格很好,对我很支持,而且李旸和李嘉华也一直在背后给我打气,让我在这个位置上坐了2年,直到我出国。

跟很多BUG的学员不一样的是,我对USMLE的学习甚至很多医学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讨论组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天生没有学霸的基因,坐在那里看书就跟屁股长了刺一样,很是坐不住,所以我知识点的扫盲基本就是在跟组里人谈笑风生中记住的。当然了,后期的结果也证明,光这样谈笑风生是不行的,在知识点扫盲之后,还是要仔细的看书做题讨论思考,这样知识底子才会牢,否则的话,就像半瓶子水在晃,很没有保障。

第一阶段:

在BUG讨论组2年左右的时间,在跟组里人讨论的同时,看了一些书(后面会有总结)。
在复习了一年多左右时间的时候做了一个kaplan的diagnostic exam. 71% 正确率。

第二阶段:

做完kaplan diagnostic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安心学习,因为围毕业期恐惧,申请PHD学校,然后又去harvard做elective,大五那一年我几乎是学学停停学学停停。几乎没进步。直到7月份出国之前做了一个NBME6, 考了500,感觉几乎没进步。但勉强过关。就开始开了UW。

第三阶段:

第一遍做UW,其实我正确率还凑合,70%左右本来想,这个时候刚好是刚来美国读PHD,本想一鼓作气能把考试考了。可谁知道刚读PhD这会儿有好多事情好适应...

PhD第一年是要上课要考试的,而且我们这个学校第一年上的课及其之变态,非常之抽象,考试题目全部是assay,有的时候他们就是把答案给我我都不知道怎么做出来。就这样让我的生活重心严重偏移,因为怕挂科,天天待在图书馆学那些科目同时还需要在实验室做实验,把USMLE抛之脑后。等第一年结束之后重新又开始捡回学习的内容,那时候就发现自己明显迟钝。很多USMLE的知识不是不知道,而是明显的迟钝了。

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因为离一开始学习时间太久,知识底子太薄。于是乎我又开始针对弱科看书,尤其是病理。看了一段时间书,review UW的题,又做了一个NBME,530分,几乎又没有提高。很沮丧...

沮丧之余,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可能是因为时间长,而且反复复习做过的题,正确率伪高,看着很好,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提高”。

所以,在跟这边的美国医学生聊过之后,买了另一个题库:USMLE consult。它的口碑并没有UW或者kaplan好,但是能够防止我再说做过的题。所以我还是用了。就这样又折腾了2个月,又做了一个NBME的模考, 580. 这个成绩不是特满意但至少对自己有点鼓励。于是乎开始了报名考试。

总结几点我考不好的原因:

  • 错误的选择了职业道路。去美国读PHD不管是前期的准备还是后期实际到学校都花了我很多时间。导致我考试战线拉的太长。其实现在想想如果我在第一个阶段 diagnostic做了71%之后能够静下心来专心攻读USMLE,按照2009年的路标系统把后面两部走完,我的分数肯定不会低的。这里想说一下做PHD是很苦逼的。没有寒暑假,没有休假。每周都需要跟老板汇报进度,压力相当的大。所以我一般是白天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去图书馆学习。学累了再去实验室做点小实验。每天都焦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我的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是全天待在实验室,除了吃饭睡觉。因为做不出结果就不能发paper,不能发paper就不能毕业。我除了考试前请了一周假可以在家安心复习。其它时间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花在实验室,因为不做实验那个星期就没有data汇报给老板。我还幸运,老板人相当nice,要是遇到那种malignant的老板。我觉得肯定连复习USMLE的时间都没有。 我后期来美国复习USMLE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在维持记忆,原地踏步。感叹一句:读PHD之前我好好的黄花闺大女一个,读完之后变成了怨妇变态狂,外加一个低分step1。

  • Skip掉了第2步路标系统,UW开在做NBME之前。我在做完diagnostic之后就直接开UW了,现在真是后悔,UW这么好一个题库,被我提前糟蹋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就是最鲜明的一个例子。所以再次提醒童鞋们,UW不能开早了!做了NBME,有100%把握之后再去开!

最后,总结一下,不管考得怎么样,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对于我来说,从6年前开始,USMLE、BUG和百歌医学已经成了我生命的全部,因为它我认识了很多我生命中重要的朋友和贵人,当我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这一路走来我收获的是人脉,是祝福是精神是百歌医学的文化。人生每走一步都能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是正常的,只要能及时的改正就好。我很喜欢马云的那句话:人生很长,今天很黑暗,明天也很黑暗,很多人都死在了明天的晚上而看不见后天的太阳。

我想,要坚持到底,做那个能看见后天的太阳的人,哪怕今天和明天都是黑暗!

#USMLE考经#考生更详细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