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MEL Step1 252 出分后考经(by 王宇辰)- 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Step1 252分

发布时间:2012-06-23 17:41
作者:王宇辰
来源:http://baigemed.com/usmle-exp/step-1/8493/

小编注:

根据最新《USMLE Step1 考经可信度分级标准》(Version 1.5)☚点击阅读,这篇考经rating为:5/5星考经。

评分细节:


根据考经可信度分级标准 ,考经应该具有出分前考经和出分后考经两部分。本文为出分后考经,出分前考经请见http://www.baigemed.com/blog/usmle-exp_step1_118791_31207.html



以前看过一个日本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一个理论叫做“薛定谔的猫”,大概意思是把猫关在一个黑色箱子里,通过某种射线照,这种射线有一定可能性把猫照死但是在开箱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于是猫的生死就变成一个波函数,即是一个非生非死的情况,直到开箱的一刹那波函数才会坍塌到生或者死的确定一点上。

2012年的5月2日,在从邮箱看到成绩available到打开网页看到确定成绩之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理论。分数在脑袋里面从240到260之间震荡来震荡去,不知道会停在哪里,好像之前的功夫都只是形式,考试什么的都只是浮云,只有这么一刻才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刻,我顶着心梗的压力,按住自己的一侧颈静脉窦,又回想起了很多很多事情,就好像死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或者说得不那么悲哀,就好像毕业前回顾自己的整个求学生涯。李旸大叔以sublimation的态度讲述各种变态口诀还历历在目,廖宏易一口台湾音大家听不懂抓耳挠腮的尴尬好像就在昨天,初识上官学姐、sophie时的敬仰之情至今依旧,万学姐眼中闪着金光知识横竖都溢的情景在噩梦中重现,裴蕾跟我同级却强出甚多使我反思,吕毅的勤奋+过目不忘激励我更加上进,cindy爆出高分似惊喜又似不出意外,还有灵气十足却保持低调的郑璐、善解人意的刘霜、温柔可爱的董博雅、以及之后的小罗大夫、小文大夫、小李大夫。。。

从前年冬天开始上bug的【USMLE Step1 Review 2011 周末精讲(北京)】算是正式接触usmle,到去年7月份进入bug讨论组,再到今年4月份的考试,期间发生了那么多事情,认识了那么多人,这之间的种种故事、种种感情,让我这样一个文学白痴无法用文字完整表达。总是庆幸自己能以普通青年的身份结识这些人中龙凤并且兄弟相称,要不是usmle真的万万不能。所以虽然考试需经受千辛万苦,但若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step1说三个字:我还来,若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次。。。

我的成绩定格在252分,看着那个PDF文件就好像看着电影结束一个大大的《完》字,为这一年多的努力画上最终的句号。算悲剧,算喜剧说不清楚,但是总算可以放下心来不再忐忑。虽然有过迷茫,虽然走过弯路,但至少当我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相信每一个考过step1或者正在准备的人都会这样说。

入世之后才能出世,拿起之后才能放下。人生如梦,对我来说一个REM已经结束,在二期短暂休息片刻后,还要继续勇敢地向下一个梦想前进。


正确阅读考经(beta版):

考经,不是循证科学范畴的single case report,而是一种个人传记文学(属于anecdote类型,在循证水平上属于最低的)。

百歌医学通过《USMLE Step1 考经可信度分级标准》(Version 1.5)☚点击阅读,为大家提供了可信度大于3.0分的考经,即作为第三方来确认考经"是否为真人真事真成绩单而写成的真考经”,而非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杜撰拼凑的虚假考经。但考经本身的个人传记文学属性是无法通过《USMLE Step1 考经可信度分级标准》而改变成为single case report这种最基础的scientific evidence的。

所以,在同学们阅读时,请注意考经这种个人传记文学“在全面性和准确度方面存在的先天误差,在可重复性和普适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故,考经作为一种鼓舞斗志的文学作品是合格的,考经作为指导USMLE考试的学习复习是有潜在危险性的。
请所有真正复习准备USMLE考试的同学,严格遵循路标系统(来源于cohort study和case control),按部就班完成“做题 + 精讲 + 按时高标准通过checkpoint”的循环,这是正确的guideline。

PS:《正确阅读考经(beta版)》是2018年1月12日新出现的配合于《USMLE Step1 考经可信度分级标准》,进一步指导大家正确精细准备USMLE最初版,今后会逐渐更新为正式版。

by 百歌医学

2018年1月12日

标签:USMLE考经USMLE考Ustep1考经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